近日,医学院张川教授团队在药剂学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国际控制释放学会的官方学术杂志,药物递送领域Top期刊,中科院1区TOP期刊,IF=11.467)上发表题为 “Recent advances in biomimetic nanodelivery systems: New brain-targeting strategies” 的综述论文。
医学院2021级药学专业硕士生廖峻为本文第一作者,医学院2020级新药物新材料专业博士生栗意和海军军医大学药剂教研室樊莉副教授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上海大学医学院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海军军医大学药剂教研室鲁莹教授为通讯作者,张川教授团队青年教师王庭芳博士、海军军医大学防化医学教研室肖凯教授、美国圣约翰大学陈哲生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工作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脑部疾病以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药物治疗脑部疾病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大脑的结构特性以及无法通过血脑屏障(BBB)转运药物。实现有效的药物递送以提供令人满意的治疗结果是目前治疗脑部疾病的有效方式之一。仿生纳米递送系统为开发安全有效的疗法提供了新的机会,在治疗脑部疾病方面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潜力,但现有文献对不同类型的仿生纳米载体跨BBB药物递送系统控缺乏完备的指导性综述。本综述论文对仿生纳米递送系统在脑部疾病的应用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其前沿进展进行了详尽评述,以期为针对临床转化的仿生纳米递送系统的设计、构建和转化提供更多参考。
现有的仿生疗法可分为以下几类:(1)天然来源的内源性物质,传统上是从生物体或微生物中提取和纯化的内源性物质,例如包裹细胞、病毒、细菌和细胞外囊泡;(2)合成内源性物质,主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体外合成可模拟内源性物质的化合物,如磷脂、胆固醇等; (3)模拟病理环境的药物递送系统,通过模拟特定疾病的特定病理条件实现药物的靶向释放。上述先进的仿生纳米递送系统在治疗脑部疾病方面显示出许多优势和临床前应用。与传统的纳米疗法相比,仿生纳米递送系统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可确保其顺利通过血脑屏障到达病灶。此外,仿生纳米递送系统通过血脑屏障实现“二次靶向”后,可以进一步靶向不同病理环境下的特定细胞器,从而对特定疾病发挥高效的多靶点作用。
近年来,张川教授团队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基础研究与新药成果转化取得了诸多成果。相关论文发表在Bioorganic Chemistry, 2023, 131, 106283; Chemical Biology and Drug Design, 2023,101(2):408-421;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2023, 44(1):44-57;Molecular Pharmac eutics, 2022, 19(9): 3026–3041;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2019, 40(12): 1513-1522等期刊上;相关新药已获批临床批文,目前正在开展相关临床研究。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836592300322X#s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