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产学研合作,增强附属医疗机构医学影像创新能力和上海大学医学院科研水平,上海大学医学院与附属医疗机构联合设立了“揭榜挂帅”科研计划。此计划旨在通过联合创新研究,提升双方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为确保项目申报过程的科学性、公平性和透明度,特制定本项目申报指南。
一、项目指导原则
1. 加强基础研究,推动科技创新
本计划将重点支持有助于科技前沿探索和行业关键技术突破的基础研究,推动学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开展基础研究,上海大学附属医疗机构与高校将共同攻克产业发展的重大科学难题,促进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2. 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
本计划注重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鼓励研究项目具备潜在的产业化前景。通过上海大学附属医疗机构的资源支持与高校的学术研究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进程,提升上海大学附属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3. 促进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本计划将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和研究团队的支持。通过多层次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科研人员在理论与实践中成长,为未来的技术创新储备高质量的人才。
4. 倡导公平竞争与科学管理
项目评审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按照科学标准和行业需求进行。所有申报项目将经过严格的专家评审和透明的管理流程,确保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和科研活动的高效推进。
5. 加强国际合作与开放创新
在全球化背景下,本计划鼓励与国际科研机构和专家的合作,吸收全球前沿科技资源,增强科研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通过国际合作,上海大学附属医疗机构与高校将共同推动创新研究,服务全球科技进步。
二、项目申请资格
1.申请主体:项目申请人必须是上海大学(包括但不限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研发人员应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并且具备相应的研究能力和设施条件。
2.研究团队:团队成员应具备丰富的科研经验和项目管理能力,团队构成应包括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人员以及技术支持人员。
三、项目申报要求
1.项目选题:项目选题应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关键技术,突出创新性和前瞻性。优先考虑那些具有重大社会、经济或环境效益的研究课题。
A)项目选题应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发展趋势。上海大学附属医疗机构与高校的合作研究项目应以推动科技进步和促进产业发展的双重目标为核心。选题要能够回答或解决某一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或对当前产业的关键瓶颈问题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B)项目选题应强调创新性,避免重复已有的研究成果。选题要以全球技术前沿为导向,力争在基础理论、技术创新或产品开发上实现突破。上海大学附属医疗机构应结合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选择有望引领行业发展的研究方向。
C)项目选题应鼓励多学科交叉与协同创新,特别是跨领域的合作能够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全新的视角。选题要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探索新的研究路径,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
D)项目选题应注重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上海大学附属医疗机构和高校应共同评估项目选题的潜在市场价值和应用前景,确保研究成果能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并为社会带来长远的利益。
E)项目选题应考虑其研究的可行性和所需的资源配置。上海大学附属医疗机构和高校在选题时应充分评估现有技术、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准备情况,确保项目能够在预定时间内实现预期目标。
其中,以下为重点关注的领域:
1.疾病诊断与精准医疗
·生物标志物开发与应用: 通过挖掘多组学数据,开发新型生物标志物,实现疾病的早期预警和精准分型,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智能诊断技术: 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开发智能诊断系统,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辅助医生做出更精准的临床决策。
·多模态影像融合: 融合不同医学影像模态,构建多模态影像分析模型,实现对复杂疾病的综合评估和定量分析。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 基于患者的基因组、蛋白质组等多组学数据,结合临床信息和人工智能算法,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疾病机制与药物研发
·疾病分子机制研究: 利用高通量测序、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深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揭示疾病的本质,为靶向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新型治疗靶点发现: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药物筛选等手段,发现新的药物靶点,为开发新型治疗药物提供新的思路。
·药物研发与优化: 结合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合成生物学等技术,加速药物研发进程,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3. 医学影像技术创新
·新型影像技术开发: 开发超高场磁共振、光声成像等新型影像技术,提高图像分辨率和对比度,实现对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精细成像。
·影像分析算法创新: 基于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先进的图像分割、配准和分类算法,提高影像数据的定量分析能力。
·影像组学研究: 将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病理、基因组等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挖掘影像组学特征,为疾病的诊断、预后和治疗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
4. 健康状态评估与优化
·器官衰老评估: 利用影像学、生理学等多模态数据,对心、脑、肝、肾等重要器官的衰老程度进行定量评估,为延缓衰老提供依据。
·慢性病早期筛查: 通过影像学、生物标志物等手段,对常见慢性病进行早期筛查,实现早诊断早治疗。
·个性化健康管理: 基于可穿戴设备、移动健康应用等技术,为个体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提高生活质量。
5. 数字医疗创新与产业化发展
·远程医疗与移动医疗: 利用5G、物联网等技术,实现远程医疗咨询、诊断和治疗,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构建基于云计算的医疗大数据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辅助临床决策、药物研发和医疗管理。
·可穿戴设备与健康管理: 开发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人体生理数据,实现对慢性病患者的远程监测和管理。
·医疗物联网: 建立智能医疗系统,实现医疗设备的互联互通,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数字医疗产业生态构建: 构建开放的数字医疗生态系统,促进医疗器械、药品、软件等产业的创新发展。
6.其他评审委员会认定为有转化价值的研究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数字医疗,功能医学等医疗大健康领域的研究。
四、项目评审标准
1.创新性:评审将重点考察项目的创新性,特别是研究思路的独特性、技术路线的先进性以及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2.可行性: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实施方案的合理性是评审的重要考量标准。申请书应提供充分的技术论证和实验数据支持。
3.社会和经济效益:评审还将评估项目的潜在社会效益和经济回报,包括项目对行业技术水平提升的贡献以及对上海大学附属医疗机构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五、项目管理与监督
1.项目实施管理:项目执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批准的研究计划进行,并定期向资助方提交阶段性成果报告。上海大学附属医疗机构和高校应共同成立项目管理委员会,负责项目的进度监督和质量控制。
2.经费管理:项目资金应专款专用,严格按照预算安排使用。经费统一由医学院进行管理和划拨。资金使用情况将定期接受审计,并需向资助方提交财务报告。
3.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成果应通过技术转让、合作开发等方式进行产业化推广。资助方将协助项目组联系潜在合作伙伴,推动研究成果的市场应用。
六、申报流程
1.申报时间:申请人需在2024年12月9日-12月22日将申报材料发送至medicine@oa.shu.edu.cn,逾期不予受理。
2.材料准备:申请人需准备项目申报书(见附件1)、合作协议(正式立项后起草)以及其他必要的支持材料。所有材料需由医学院与上海大学附属医疗机构共同签字确认。
3.评审与立项:项目申报材料将由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审查,评审通过的项目将进入公示期。公示结束后,正式启动项目立项和资金拨付。
4.申报项目数量及项目经费:本次2024-2025年度项目申报为第一批,申报项目数量3-10个,单个项目经费5万-200万。
七、联系方式
021-66786700 张老师
附件1:项目申报书
上海大学科研管理部
上海大学医学院
2024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