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入口

第五届上海大学医工交叉论坛在上海大学医学院附属虹口精神卫生中心顺利举行

创建时间:  2025-09-27  庄薪荣   浏览次数:   返回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开展“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2025—2027年)行动的部署要求,积极响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时代号召,9月26日,以“甲子传承 医工融新”为主题的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建院6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暨“第五届上海大学医工交叉论坛”在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隆重举行。

本次论坛由上海大学医学院与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联合主办,上海市虹口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上海大学附属四一一医院、上海大学医学院医大医院、上海大学医学院附属眼科中心共同协办。论坛聚焦“以工程技术破解医学难题”,汇聚多学科智慧,围绕医工交叉领域的关键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思想碰撞。

开幕式上,虹口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朱勤皓,上海大学原党委书记成旦红,虹口区委副书记姜爱锋,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从春等领导出席。现场同步举行“上海大学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医教协同青年心理健康工作室”揭牌仪式。两大平台的成立,标志着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与上海大学在医教研协同、校院融合发展方面迈出关键一步,将有力推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

本届论坛以“医工融合、创新驱动”为核心理念,涵盖精神医学、神经科学、心血管疾病、眼视光学等多个前沿领域,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海军军医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以及相关产学研机构的近20位专家学者与会并作专题报告。

在主旨报告环节,复旦大学黄志力教授作题为《睡眠机制与失眠症非药物干预策略》的报告,展示了睡眠-觉醒调控环路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深入探讨失眠症非药物干预技术的临床转化路径;上海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临床研究所万峰教授发表题为《心血管器械研发转化到医疗服务模式探索与实践:From Vision to Reality》的演讲,立足临床痛点,剖析器械创新瓶颈,提出工程技术创新的战略方向与发展路径;上海大学医学院附属眼科中心侯乒主任围绕《AI赋能眼科诊疗创新》,全面解析人工智能技术在构建眼科精准诊疗体系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前景与实践案例。

“精神医学与智能诊疗”“心血管疾病”“神经医学”“眼视光学”四个专题分论坛,邀请18位领域专家进行前沿学术报告,全面呈现医工交叉领域的最新动态与创新成果。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创新思维激荡,充分展现了跨学科协作的强大活力。

在主题研讨环节,专家学者聚焦医工交叉融合中的关键瓶颈问题,围绕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智慧医疗技术临床验证、跨学科协同创新生态构建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通过典型案例剖析与可行性方案论证,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实践价值的对策建议,为未来医工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参考。

本届论坛不仅促进了医学与工程技术的深度融合,更锚定了医疗科技创新的战略方向。通过系统探讨工程技术与临床需求的协同路径,论坛为构建开放共赢的医工融合创新生态贡献了“上大智慧”,也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注入了强劲动能。



上一条:巧手揉出秋意暖,共话师者家国情——医学院分工会举办迎国庆、庆中秋月饼制作活动

下一条:承薪火续写星瀚,求真知精诚为医|2025年上海大学医学院迎新特辑